近日,“賣5斤芹菜被罰6.6萬元”事件一經曝光引起輿論嘩然。筆者發現有以下幾種觀點:
(1)為羅某夫婦叫屈,即便芹菜不合格,也應該去追查源頭,不應該讓小菜店背鍋。
(2)20元的涉案金額,6.6萬元的罰款,3,000倍的罰款,實屬處罰不當。
(3)這次檢測出來的是0.11mg/kg毒死蜱,超標1倍多,理應罰款。
(4)只罰款小商販,卻漏掉食品安全源頭的關鍵環節,放過了真正該負責的人。
筆者注意到,該事件中不合格項目為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農藥毒死蜱超標。毒死蜱是一種有機磷類殺蟲劑,中等毒性。長期食用毒死蜱超標的蔬菜會導致神經毒性、生殖毒性和影響胚胎的生長發育。中毒癥狀有頭痛、頭暈、無力,視力模糊、惡心、嘔吐、瞳孔縮小、肌肉震顫,重者出現肺水腫、昏迷,對眼和皮膚有刺激性,有致敏性。2013年12月9日農業部發布第2032號公告明確規定:“自2016年12月31日起,全面禁止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使用”。此外,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》中,毒死蜱限量值為≤0.05 mg/kg。
在部分范圍內禁止使用的農藥名單中,蔬菜上明確禁止使用毒死蜱。
該事件中,羅某夫婦銷售農藥殘留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芹菜,如果他們履行了進貨查驗等義務,并能如實說明其進貨來源的,依照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是可以免予處罰的。
蔬菜品質把控需要全供應鏈負責。這涉及上游生產、供貨商(批發、零售等)等環節,范圍很廣。零售和終端環節并不是負有主要責任者,而菜農或是基地種植戶,是謹防濫用農藥或使用限制性農藥(或高毒)農藥的重點監管對象。
新修訂的《農藥管理條例》要求種植戶應當嚴格按照農藥的標簽標注的使用范圍、使用方法和劑量、使用技術要求和注意事項使用農藥,不得擴大使用范圍、加大用藥劑量或者改變使用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據榆林市市場監管局公布的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分析報告,該地還有3家商戶芹菜不合格,且都是“毒死蜱”殘留超標??磥?ldquo;毒死蜱”超標芹菜在當地比較普遍。
為什么種植芹菜常用毒死蜱?據筆者觀察,雖然國家明令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,但是有一些農資零售店,還會在蔬菜區銷售毒死蜱顆粒劑供菜農使用,在種植前撒施來防治地老虎、蠐螬等多種地下害蟲。不過,毒死蜱制成顆粒劑在土壤中持效期長達30天以上,而且價格相對便宜。
正是因為種植戶喜歡用毒死蜱防治地下害蟲,而毒死蜱殘留時間長,容易造成作物農藥殘留超標,才被限制使用。
什么農藥品種可以代替毒死蜱呢?目前種植戶可使用噻蟲胺、氟蟲胺、氟氯氰菊酯(百樹菊酯)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復配產品代替。此外,預防土傳病害,宜在播種或定植前使用木霉菌、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進行土壤處理。
如何杜絕這類事件的發生呢?我們認為,更應該從種植戶端加強普法教育,讓更多菜農意識到使用禁限用農藥的危害,并且更應該從銷售端的農資零售商(經銷商)處進行再教育。
(1)本網旨在傳播信息,促進交流,多方面了解農藥發展動態,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
(2)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(3)“信息來源:江蘇省農藥協會 農藥資訊網”為原創文章,轉載時請注明來源和作者。
(4)本網轉載文章的版權屬于原作者,若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